之前,我們在學精神分析理論的時候知道,肛欲期(1-3歲左右)是孩子學習規(guī)則的時期,又是竭力爭取自主性的時期,作為養(yǎng)育者盡量要做到“溫柔的堅持”——足夠?qū)捜莸耐瑫r足夠堅持矯正(當然這個尺度是有點難)。如果太過于嚴厲,孩子將會刻板地遵守規(guī)則,從小是個乖孩子,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心去堅持自己的意愿;如果太過于松懈,孩子缺乏恒定的約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甚至以打破規(guī)則為樂,長大后可能趨向“反社會性人格”。
本文講述的“反社會性人格”(或稱精神變態(tài))是基于個體的內(nèi)部動機而非僅僅外部表現(xiàn)。在一些影片中,我們能看到這類群體的特征,比如說《沉默的羔羊》,劇中的人物和畫面讓觀眾不寒而栗,他們的想法和行為讓常人極難理解。“反社會性人格”者多為邊緣型和精神病性,他們偏愛原始性防御,以戰(zhàn)勝他人為樂,有意操控他人。這類人缺乏依戀,高度投注自體,如果有個看似和他親密的人(包括咨詢師),那也充其量是被他利用的人。這類群體的大腦中管理語言情感的區(qū)域出現(xiàn)了異常,是先天和早期經(jīng)歷共同導(dǎo)致的。他們具有更多的攻擊性,愉悅的閾限值很高,因此他們看起來缺乏情感(除了暴怒和狂喜),缺乏表達情感的語言能力,直接用行動代替語言,他表達的情感并非內(nèi)心,而是操控別人的手段。
反社會性人格者經(jīng)常在全能控制和極度恐懼兩種狀態(tài)間不斷切換,他們唯有通過攻擊和施虐行為來維持自我的感受,恢復(fù)一點自信!钡貌坏骄蜌纭暗脑级始桑╡nvy)是所有反社會性個體的共同特征。除了”全能控制“外,還有”投射性認同“、”解離“、”付諸行動“也是他們常用的防御機制,以此來抵御羞愧。他們惡意自大、吹噓、招搖,因為沒有依戀,所以他們?nèi)狈φJ同,缺乏良知,甚至別人的存在僅是自己展示的舞臺(重性的)。由于他們不善言辭,沒有能力表達情感,因此用”投射性認同“來激起別人相同的情感,如果要去共情他的話,此處可能是咨詢師唯一的途徑了。
反社會性個體的早年充滿著不安和混亂,養(yǎng)育者教條式的嚴厲管教夾雜著過分的縱容和忽視令人迷惑不堪,沒人鼓勵他將情緒外化,甚至于在家里言語被用于控制他人。他們在家人身上很難獲得自尊以及體會愛與被愛的感覺,于是只能投注于自身,心理上很少有依戀,他們嚴重缺乏指導(dǎo)性的認同。成年后他們用盡余生來確認全知全能,無法清楚地闡述內(nèi)在感覺。
反社會性個體很少有治療動機,治療常常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比如說在監(jiān)獄里),因此極難治療。但是之前我也說過,同種人格類型從輕微到嚴重,有不同的發(fā)育水平,比如有些反社會性個體是因為早年重要客體助長了他的全能幻想,或者家長自己喜歡挑釁和反抗權(quán)威而導(dǎo)致孩子效仿,這些來訪者就能夠有改變,因為他們至少有認同。
在治療關(guān)系中,這類人善用投射,不相信咨詢師的真誠和善意,理解為咨詢師正在利用他滿足自己的私欲。同時咨詢師的真誠和靠近,激起了他對依戀的抗拒,因為早年的他知道,親密意味著危險。所以咨詢師對此無可奈何,感覺被蒙蔽了,不禁產(chǎn)生敵意、蔑視和道德疏離。由于我們常人很難切身體驗他們的感受,平時很少接觸到此類來訪者。他們需要一個具有父權(quán)的人來進行干預(yù),因此使用”威懾法“因勢利導(dǎo)可能還有些效果,假如在治療過程中,他出現(xiàn)抑郁的情緒,倒是說明有所好轉(zhuǎn)(參見克萊因的理論),我們的總體目標是將他從”偏執(zhí)-分裂位“引向”抑郁位“,嘗試控制沖動,體會自我控制的成就感,一切細微的變化都是重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