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1949年由美國的一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A.Murphy)提出的,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等。
原文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nèi)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fā)生。
墨菲定律的故事:你兜里裝著一枚金幣,生怕別人知道也生怕丟失,所以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用手摸兜,去查看金幣是不是還在。于是你的規(guī)律性動作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被小偷偷走了。即便沒有被小偷偷走,那個總被你摸來摸去的兜最后終于被磨破了,金幣掉了出去丟失了。
墨菲定律的啟示:墨菲定理告訴我們,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fā)達,事故都會發(fā)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所以,我們在事前應該是盡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發(fā)生不幸或者損失,就笑著應對吧,關鍵在于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是企圖掩蓋它。
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理”會叫你知道厲害;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理”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