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斑駁的青石板樓梯,穿過錯綜曲折的幽邃通道,才能洞窺她的神秘一角,布達拉宮美的不可方物,去過的小伙伴,都為之壯美而驚艷!但你可曾知道,是誰一直在默默的守護著它,布達拉宮的白瑪草、哈達、幔帳,都是見不得火苗的脆弱存在,但它四十年來沒有發(fā)生一次火災.
是因為有這一群人,每天十多個小時不間斷防火巡查,日行兩萬五千余步,他們閉上眼,腦海里就是整個布達拉宮的活地圖.
布達拉宮消防員第一課
——“用心守護”的是什么
只有極少人進入過午夜時分的拉薩布達拉宮——事實上,每天只有6個人能在那里過夜。當宮門上過鎖,兩個小組會留在門后,守在這層層疊疊、迷宮一樣的宏大建筑群里。他們3人一組,分別在金頂和西大殿。雷東說,每一名在布達拉宮工作的消防員,首先都要從了解它的文化開始,知道自己“用心守護”的是什么;然后,他們要花時間去熟悉布達拉宮內部的路線,直到知道從什么位置、經過哪條通道能夠最快到達哪個殿堂。新人對布達拉宮的初步認識通常需要兩周以上時間。在西大殿里過夜,冬季尤為難熬。依山而建、擁有1300多年歷史的布達拉宮是沒有取暖設施的,并且,出于防火的考慮,閉宮以后,除了值班區(qū)域和僧舍區(qū)域,所有房間都會斷電。夜間的布達拉宮殿堂里不存在長明燈,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明火。每天的最后一名游客離宮后,傍晚,會由另一支混編的隊伍首先履行“查庫”程序:其中,文物管理人員查看那些珍貴的文物是否安好,消防員則要將手伸到每一個香爐里,檢查香灰是否仍有余溫,確認酥油池的每一根燈芯都已熄滅并被收入了燈芯桶里。一年365天,天天如此。據雷東解釋,從防火和滅火的角度來看,夜間的西大殿是一個“快速反應點”?朔诎岛蛧篮诓歼_拉宮過夜的夜間小組,有助于實現內外接應和快速反應。布達拉宮主體由“紅宮”和“白宮”組成,白宮東門外是半山腰上的德央夏廣場,游客平時由此處排隊進殿。兩個消防班的人馬則長期住在廣場四周清朝留下的房舍里,他們屬于部署在殿外的“前置備勤”力量;后方則是山腳下的大隊駐地——布達拉宮附屬建筑“雪城”區(qū)域的一處院落。山上山下,不同點位,目前共有47名消防員保護著布達拉宮。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7歲,最年輕的出生于2002年,藏族消防員和漢族消防員大致各占一半。
真正的挑戰(zhàn)永遠與火有關!
在一處舉世聞名的古代宮殿里做消防員,32歲的大隊團支部書記、布達拉宮消防站副站長緱旭飛這樣形容這份工作的壓力:來到布達拉宮,“每天都是提心吊膽”。他常年帶隊住在德央夏區(qū)域。根據消防員們描述,那里夜間會有老鼠出沒,有些隊員曾被咬傷。不過,對他們來說,真正的挑戰(zhàn)永遠與火有關。雷東說,在布達拉宮會養(yǎng)成一些職業(yè)習慣,比如,“我們的鼻子經常就要聞一聞有沒有濃煙的味道”。在一些特殊天氣,圍墻上探照燈的光線遠看像是彌漫著一層煙霧,他們需要立即派人去檢查。這種警覺是長年累月養(yǎng)成的。他表示,很難說一年里哪些日子會更加緊張或者松弛。“每一天都是緊張的,因為布達拉宮不能出任何事情!辈歼_拉宮消防救援大隊沒有拍過一張真正的“全家!。在這里駐守過多年的拉薩消防救援支隊辦公室主任優(yōu)拉才讓解釋,從早到晚,隊員們總是分在不同的點位上巡邏,盡管都在布達拉宮,但無法真正聚齊。優(yōu)拉才讓曾經夢到處置布達拉宮的火情,幸而那只是夢境;鹎椴攀撬麄冏畲蟮呢瑝。雷東記得,他剛到這里工作時,一位上司列舉了隊里歷年所獲的眾多榮譽,其中包括罕見的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的“模范消防大隊”稱號。不過,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句教誨,“我們一只腳在榮譽的殿堂,一只腳在監(jiān)獄的門口”。布達拉宮最近一次失火發(fā)生在1984年6月17日。那天半夜,強巴佛殿內的一盞三角吊燈發(fā)生電線短路,引起了火災。拉薩出動了約3000人,因為當年消防能力不足,消防車也開不上去,人們在山上排成長龍,用水盆和水桶端水滅火。
根據記錄,那場火是在1984年6月18日凌晨兩點二十分左右撲滅的。強巴佛殿塌了一部分,130多部經書燒成灰燼。當天,西藏自治區(qū)向布達拉宮派駐了歷史上第一個消防班。一位名叫瓊色的防火處參謀親歷了那場火災處置,他的一些手稿,包括他繪制的圖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作為對后人“警鐘長鳴”的重要信息。
今天,瓊色的職務是國家消防救援局局長,包括布達拉宮在內的古建筑保護,仍是他職責所系。那場火災的檔案就陳列在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入門處的醒目位置。39年,換了幾代消防員,這里沒再發(fā)生一次火情。今天的隊員必須加倍小心,以延長這個寶貴的紀錄。時至今日,電氣隱患仍是他們的頭號敵人。2019年,國家消防救援局曾經回顧了近10年間全國接報的392起文物古建筑火災,從成因來看,電氣問題最多,占了近三分之一。自1984年以來,布達拉宮經歷了兩次整體的電路改造,小的改造則每年都有。每一年,電路都要請來第三方進行檢測。這處世界文化遺產擁有太多的可燃物:數不勝數的經幡、書籍、木材,還有那珍稀的貝葉經,由古人寫在樹葉上,歷經了千年風化,在電火花面前尤為脆弱。降低布達拉宮用電負荷的種種努力一直在進行。2020年,布達拉宮管理處的辦公區(qū)域由主建筑區(qū)“下遷”到了雪城,此舉減少了主建筑區(qū)四分之三的用電負荷。雷東能夠舉出不少類似的例子:過去,人們可以在布達拉宮里開火做飯、燒酥油茶,近幾年,煤氣灶、電爐、電磁爐都已杜絕,推行“集中炊事”,大家在食堂用餐,減少了火患;除了僧舍和辦公區(qū),宮殿里是找不到電源插座的,早些年安裝的一些插座都已拆除。
布達拉宮每個房間里的電流都是被監(jiān)測的。從手機上,這位大隊教導員可以查看用電警報。每個房間會視情況設定一個額定電流,電流超過額定值的某個比例就會觸發(fā)報警。當某個房間的電流超過額定電流,“我們就會派人去看,根據需要遠程斷電”。“智慧用電”是西藏消防救援總隊針對此類建筑推行的7項新措施之一。
在很多方面,布達拉宮一直在“做減法”。早些年,雪城有過不少住戶,經過多年努力,居民們陸續(xù)外遷。2006年,信眾千百年來手持燃燒的酥油燈進殿朝拜的習慣成為歷史,改為向燈池添加酥油。這一年,布達拉宮的“千供燈房”也從核心的“紅宮”遷到了雪城。這些轉變都經過長期的努力。
關于這座宮殿,消防員們掌握的一些信息鮮為人知。他們不僅知道布達拉宮區(qū)域有55個消火栓,并且知道目前所有殿堂里的酥油池相加,總數是37個,香爐則是28個。他們也比較清楚布達拉宮所處的紅山上有哪些雜草。冬季來臨時,這些人的一項任務就是除草,以“降低布達拉宮外圍的火災荷載”!皵夭荨钡植豢伞俺,否則可能造成水土流失,那是布達拉宮所要注意的另一種威脅。針對地質、地下水位甚至周邊的天氣,不同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圍繞著布達拉宮,生成各種數據。根據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發(fā)布的消息,布達拉宮建立了雷電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當地有一個氣象站專為布達拉宮服務。雷電是布達拉宮頭頂的威脅。歷史上,這座宮殿多次因遭受雷擊而起火。雷雨天也是消防員們高度緊張、加大巡查力度的日子。不過,消防員接觸更多的是另一個系統(tǒng)——火焰視頻監(jiān)測系統(tǒng)。借助新的技術手段,只要酥油池的火苗突破設定的高度,他們就會收到警報。
近幾年,布達拉宮里實施了一些更加精細的防火措施。2021年起,酥油池的液面下降了20厘米,以降低酥油外溢的風險。每個酥油池都加了標尺,提示人們添加酥油時不要超過刻度。酥油池與地面之間則多了一個合金材質的防火池,相當于“雙重保險”。此外,每個酥油池里的燈芯不能超過8根。燈芯桶也由木質換成金屬,更密閉、更安全。從2022年開始,所有的木質香爐都換成了大理石香爐,并增加了防護底座!俺瞬馁|的變化,功能上沒有任何改變!崩讝|強調。今年驗收通過的一項消防改造提升工程,是為布達拉宮安裝了長度為17232米的感溫光纖,其作用是敏感地捕捉某一區(qū)域瞬時溫度值的異常變化。
當然,并非所有新式裝備都會在這里應用。比如,布達拉宮沒有安裝自動噴淋裝置。原因顯而易見:這里香火繚繞,容易引發(fā)噴水,會使文物受損。這里的一些房間常年處于黑暗中,保持著不通電的狀態(tài)。優(yōu)拉才讓舉例說,貝葉經庫房就是如此。這種文獻存世稀少,由古人在貝多羅樹葉上寫成。布達拉宮是全世界存放貝葉經的一處重地,擁有至少2.94萬葉!柏惾~經是很脆的,”他說,水的壓力則很大。針對禁不起沖擊的文物,他們配備了背負式細水霧,這種裝備滅火時噴出的水是霧狀的。布達拉宮管理處不時舉辦一些文物保護交流活動,歡迎消防員參加。優(yōu)拉才讓說,這些交流有助于他們采取更適當的滅火戰(zhàn)術和防火措施,“精準保護文物”。比如,二氧化碳滅火器適合古籍,但不能用于瓷器。瓷器不怕火燒,反而會因快速冷卻而開裂。
在滅火這件事上,近幾年,這支消防大隊的年輕人產生了不少新的創(chuàng)意。他們重新設計了水帶背包,讓它從軟質改為硬質,使水帶更方便從包里取出。他們還在布達拉宮預鋪了11條水帶干線,常年鋪在那里,一旦需要滅火,只要相應的人手和消防車到達指定位置,可以直接加壓供水,不再需要臨時鋪設!罢麄的滅火線路是貫通的”,雷東說,這樣至少能夠縮短60%的時間,也大為節(jié)省消防員的體力。
布達拉宮近40年無火災的秘密就在他們身上在布達拉宮做消防員,一種例行訓練是“沖山跑”。穿著全套戰(zhàn)斗服、背著水帶背包,從山腳的消防大隊出發(fā),表現最好的消防員,用時3分40秒就能夠跑到德央夏廣場,5分27秒可以到達金頂。常年爬上爬下,他們的膝關節(jié)比常人更易造成積液和磨損。消防員們背著裝備,在布達拉宮練習“沖山跑”。
當然,這些舉措和訓練的效果只能在演習中檢驗。每一個人都祈禱,那些預置的滅火設施永遠都沒有用武之地。他們的體能,有時會在救助游客時發(fā)揮作用。游客較多的夏季,他們平均每天要向7名游客提供救助服務。其中有殘聯介紹來的殘疾人,也有突發(fā)意外的游客——有的游客還沒見到布達拉宮入口,就已暈倒在上山臺階上。最長的一次,兩名消防員輪流背著一位患有腿疾的外地老人,在宮殿里轉了四五個小時。那位游客告訴他們,自己這輩子只有這么一次機會見到布達拉宮。對這支消防隊來說,幫助過的所有人里,一位名叫次仁玉珍的藏族老人是最為特殊的。她是雪城過去的居民,始終沒有遷走,一直住在消防隊營區(qū)所在的院落。她是孤寡老人,同時也是聾啞人。有十幾年時間,布達拉宮一茬又一茬消防員事實上承擔了贍養(yǎng)她的責任。“她就把自己當成這家里面的一部分!眱(yōu)拉才讓記得,她雖說不出話,但有需求時,懂得去敲大隊長的窗戶。消防員們輪流幫她梳頭、洗衣,送她就醫(yī),過節(jié)時為她添置衣物首飾,并用輪椅推她上去逛布達拉宮。
前些年,這位老人離世,也是這些年輕人按照藏族的習俗為她辦了后事。布達拉宮無疑是一個保存了許多秘密的地方,而它近40年無火災的秘密,就在這些人身上。在不同的年代,人們?yōu)楸Wo布達拉宮布設了重重防線,但用雷東的話來說,人始終是最重要的那一道防線。近40年里,這支隊伍有許多姓名被寫入了隊史館。頗為特殊的是一對父子:布達拉宮消防班第一任班長瓊達的兒子羅桑念扎,多年以后也擔任過大隊長。隊史館里陳列著一個完全比照布達拉宮而制作的沙盤模型,四周圍住“布達拉宮”的,是一圈大小不一的鵝卵石,每塊上面都寫著人名。
那些名字,屬于在這里工作過的歷代消防員。他們到拉薩河里去撿石頭,染了顏色,再鄭重簽上自己的名字。對這個舉動的寓意,雷東的解釋是:即使離開了這個崗位,“我們的心還是在這個地方”,還是在守護著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