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全稱社交恐懼癥,心理咨詢的基本判斷。社恐是恐懼癥中的一種,恐懼癥屬于神經癥。被診斷為神經癥必須有幾個標準:第一,“問題持續(xù)超過半年”。即我們的癥狀,我們的嚴重心理沖突持續(xù)了時間已經是半年以上了。第二,“社會功能受損”。指的是無法順利的去完成正常的社交,工作,學習,生活等,也就是無法正常地對這些場合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反饋。比如,別人問你你吃飯了嗎?你在回答的時候就會陷入思考狀態(tài),到底怎么回答,你擔心自己的回答會讓別人對你有不好的評價。一句簡單的問候,到你這邊變成一個沖突。無法正常地工作,經常走神,注意力無法集中。第三,“癥狀出現(xiàn)泛化”。也就是你一開始只是對一件事或者一個人產生沖突,然后演變成對多件事或者多個人產生沖突。比如社恐患者,因為害怕老師,后來演變成害怕所有教師,然后演變成害怕同學,最后變成害怕所有人。第四,“有完整的自知力”。這個是區(qū)別你是社恐還是超出神經癥范疇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的重要標準之一。自知力指的是:是否知道自己是有病的,有心理問題,或者是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患者基本上不存在自知力。電影《美麗心靈》主人公納什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在自己的努力下克服精神分裂癥并且獲得諾貝爾獎,他在讀博士期間給自己虛擬了一個人際關系,一個性格與自己截然想法的舍友,然后在他結婚之后被診斷為精神分裂還一直認為這個舍友是存在的,這就是沒有自知力,不知道自己處于什么狀態(tài)。
以上4點是神經癥中社恐的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我們可以看出,在心理問題中,社恐并不算是非常嚴重的,相對于嚴重精神病,社恐的問題實在是小兒科。問題用精神分析的說法,神經癥是患者在俄狄浦斯(4-6歲)產生了沖突,我們稱之為“俄狄浦斯期”。而俄狄浦斯期是人格成長的最高階段,也就是神經癥的人就是正常人。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社恐的問題是最接近健康人的心理問題,所以你并不需要害怕,但是也要予以重視。
基本的判斷有了,那么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神經癥是最接近健康人的,那么為什么我花10年的時間還走不出來呢?甚至有人花了20年還走不出來?其實根本原因是社恐有一套穩(wěn)定的運行系統(tǒng),這套穩(wěn)定的運行系統(tǒng)就像一個訓練有素的軍隊,面對著這種訓練有素的軍隊我們很難直接把它打敗。面對社恐的癥狀,我提煉出了它的三大法寶,如果說它們有兵法,那么以下三點就是它們的孫子兵法。第一,它抓住我們內心本能的自我保護來讓我們去給它供給生存的能量。當癥狀產生,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心理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本能的自我保護讓你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抵抗、排斥,導致我們對癥狀的身體以及心理反應加強,達到強化癥狀的目的。而癥狀一旦強化就等于給真正提供持續(xù)運作的能量,而我們卻陷入這種死循環(huán)。第二,當我們處于癥狀之中,我們會陷入一種騙局,幾倍地放大外界對自己的反應,導致不斷地去思考,讓我們陷入癥狀的框架中去思考。這種思考會在生活中持續(xù),可能這個時候你沒有受到巨大的刺激,但是你還是會持續(xù)地去想這個事情。這個時候我們的想是在社恐思維里面的,一旦陷入社恐思維,那么你怎么都想不通,而且這個過程也是源源不斷的給癥狀提供持續(xù)下去的能量。這里的社恐思維區(qū)別于一般思維,社恐思維是在思考癥狀發(fā)生之后別人對你的評價,以及對未來的擔憂。這些是在癥狀之中思考的,思考別人對你的評價,不管你怎么樣自我安慰都沒用,因為你在負面思維之中去思考,再怎么思考都不能思考出正面來。對未來的擔憂也是,都是在負面情緒中去不斷地重復,不斷地強化。第三,除了我們不斷地恐懼社交以外,我們容易因為很多細節(jié)而陷入癥狀,一個念頭都會成為我們陷入癥狀的陷阱。比如,你聽到有人說,最近辦公室有一個人很討厭,那么你就會本能地想到自己,然后就不斷地自我否定,接著陷入癥狀。再比如說,即將開始的公司會議,也會讓你產生嚴重的預期。這些都是導火索,在生活中讓你防不勝防。我們無法離開人群,一旦離開我們會有巨大的負罪感,覺得自己在逃避,但不離開我們又無法面對,所以我們非常痛苦,這種狀態(tài)也是給社恐癥狀提供能量的一個途徑。以上的內容我們不難看出走出社恐困難的地方。那么面對社恐的癥狀,我們又是采用什么手段來對付呢?相對于社恐的訓練有素,我們就相當于臨時入伍的書生扛槍上陣,連槍都那不知道怎么使用,手無縛雞之力,被社恐三下五除二就打得潰不成軍。我們常見的采取的基本手段大概有以下幾種:第一,心理暗示。告訴自己要自信,告訴自己要面對,用各種心靈雞湯,各種成功勵志來自我催眠,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我曾經面對癥狀的時候,我曾是不斷地采用自我暗示的方式,每天早上醒來,拿著鏡子對自己說,我很自信,我很帥氣,現(xiàn)在想的都覺得好笑。第二,想用思考的方式讓癥狀消失,就是企圖用思考的方式把癥狀想通。比如,你產生對視恐懼,然后你讓自己投入那個場景,不斷地想自己該怎么自信,該怎么面對,不斷地自我安慰別人并沒有注意到,但是結果也是功敗垂成。這就相當于想用想的方式讓自己變得自信,那么抱歉,自信一定是通過實踐獲得,而不是簡單地思考就可以了。如果可以,那么自信的人通過想的方式也可以變得自卑,你愿意嗎?好不容易獲得的自信,通過想想就自卑了,多冤枉啊?第三,讓自己去面對恐懼,當我們能夠順利地面對還好,但是一旦受挫就呵呵了。至少有一小段時間你再也不敢讓自己面對了,而是處于逃避的狀態(tài)。第四,就是逃避,無盡的逃避。這個結果可想而知,你越逃避內心就越難受,越逃避,就越不敢去面對,本來稍微努力可以面對的場合,因為你的逃避你變得不敢再去面對了。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在面對癥狀的時候問題在哪里呢?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著作《異類》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是錘煉任何人從凡人到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之為“一萬小時定律”。但是他是說了其一,并沒有說,這一萬小時是怎么安排的?不是所有花一萬小時在某個領域的人都可以成為頂尖。一樣是打游戲,一樣的時間,有的人可以成為職業(yè)玩家拿著百萬美元的獎金,有些人卻成為網癮少年;一樣是10歲開始打球,有人成為科比布萊恩特,有的人卻還是在業(yè)余。
同樣是一萬小時,但是有的人可以有所成就,有的人卻還是碌碌無為。同樣的道理,有的人話1年時間走出社恐,而有的人可能5年、10年都不一定走的出來。這其中涉及到的問題是系統(tǒng)化訓練,標準化反饋,專業(yè)化建議,以及背后提供的力量。職業(yè)籃球運動員跟業(yè)余選手的區(qū)別在于:合理的方法,以及系統(tǒng)的訓練。我們只是簡單地去打,粗糙地去訓練,而他們把耐力訓練劃分出來,把爆發(fā)力訓練劃分出來,偷懶精準度劃分出來,把戰(zhàn)術訓練也劃分出來,甚至連飲食,作息也有合理的安排。有些訓練根本不需要籃球的出現(xiàn),但是當我們訓練完,我們在籃球場上的爆發(fā)確實令人驚訝。